中日韓三足鼎立,台灣逐漸發展為世界圍棋的第四極,這是目前世界棋壇的基本寫照。由於歷史原因,常被我們與台灣合稱為「港台」的香港,在體育領域——包括圍棋,也有自己的獨立組織,他們的發展道路也就烙下了自己的特色。
香港是個快節奏的社會,林立的高樓大廈在繁華的表面後也隱藏著深深的壓抑。在這裡覓一塊安靜的棋盤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拋開俗務完全醉心於黑白空間的意境幾乎是個奢望,所以香港圍棋界雖然從來不乏熱心人,圍棋的推廣也逐步深入,但他們一直以來卻還沒有突出的戰績。
香港圍棋的相關記載1949之前就有了,但都很瑣碎,不成體系。直到1982年香港的年輕棋友們成立了香港圍棋協會,一些公開賽事才陸續推出,香港的圍棋發展步上軌道。1984年,香港圍棋社社長、香港國際象棋的王者簡懷穗先生「客串」參加第六屆世界業餘圍棋錦標賽獲得第八名,為香港圍棋帶來盎然生機。1990年簡先生還出人意料地奪取了國內三棋「王中王」的第一名,傳為佳話。
香港本身地域狹小,很多港人都是從中國輾轉而來的,這其中包括了各領域的優秀人才。原廣東省圍棋隊的曾炳輝1980年移居香港,大大提高了香港圍棋的頂尖水平。他第二年就獲得香港公開賽冠軍,以後又多次代表香港出戰世界業餘錦標賽,取得過非常不錯的名次。更讓香港圍棋界為之一振的是在中國棋界已經有相當實績的陳嘉銳也來到香港發展,並取得代表香港征戰世界業餘圍棋錦標賽的資格。1985年第七屆世界業餘錦標賽上陳嘉銳勇奪亞軍,第二年他更是力壓日本的菊池康郎、中國的宋雪林和韓國的金哲中大魁天下,香港圍棋界上下揚眉吐氣,借此東風香港棋風大盛。可惜的是不久陳嘉銳就遠赴日本,加盟關西棋院,成為馳騁日本棋壇的一員猛將,世界業餘錦標賽中香港也就不再具有搶冠爭亞的實力。
一個地區圍棋水平的提高關鍵還是在少年的培養,香港棋界的少年棋手也在默默成長。1986年第三屆世界青少年錦標賽,香港12歲的陳世彥獲得第九名。第二年第四屆世界青少年圍棋錦標賽在香港舉行,中國小棋手第一次參加這項賽事,使競爭空前激烈,香港的陳偉傑獲得第八名。這次比賽名流雲集,閉幕式上,中國、香港、中國台北和日本、美國等各地朋友聯袂上演了「百人大聯棋」,盡顯香港圍棋的「場面」。
此後香港圍棋與中國「接軌」,屢有棋手來中國學習。簡懷穗先生的女兒簡瑩小姐成為中國圍棋協會的職業棋士,並屢次參加中國女子名人戰等賽事,成績逐年提高。簡小姐還多次在世界職業女子大賽中出場,與各國女子強豪相互印證,成為香港圍棋對外展示風采的一面旗幟。
隨著韓國圍棋崛起,世界圍棋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圍棋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香港圍棋流於表面,深度不足的情況突出起來。畢竟在香港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枯坐一天只求覓得一步妙手的人太難得了。但善於吸取他人長處的香港人自有高招,他們巧妙運用起了「拿來主義」——聘請外援,為自己在國內棋界爭得一席之地,也就是在圍甲中打出一支香港的隊伍來。為了這個目標,怪才楊士海來了(他已經是簡瑩的夫婿),韓國的「黑騎士」金承俊來了,還有世界亞軍崔明勳,還有趙漢乘,還有——曹薰鉉!但就是這樣的豪華隊伍,在中國圍乙聯賽上竟然屢受挫折,難以突圍。直到今年,曹薰鉉、趙漢乘、楊士海、林朝華組成的香港隊才驚險地以第二名的身份晉級圍甲,香港圍棋在中國最高等級聯賽的隊伍中擁有了自己的旗號。從明年起,香港隊將與上海、重慶等老牌勁旅同場角技,如果他們再創奇跡,那將是典型的「香港式」勝利。
香港棋界自身的完善提高也正在進行中,他們的本地棋手整體實力不斷上升,各類賽事層出不窮,在一些由業餘棋手參加的國際賽事中成績斐然。
香港是這個世界的獨特風景,香港圍棋也用自己獨特的步伐前行著。也許他們只是把圍棋作為快節奏生活中的一種放鬆方式,也許,他們會突然爆發出自己的巨大能量。香港這個奇妙的地方,圍棋這種奇妙的藝術,誰說得清楚呢?(邱樂樂,圍棋報)
http://sports.sina.com.cn/o/2004-07-20/12391009664.shtmlhttp://www.yigo.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761